中国记忆
一个人的记忆,记载着一个人对一段时期的经历;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录着一群人的历史变迁;而一个国家的记忆,谱写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对数千年过往的感怀与传承!
第一集 不散的书场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天南地北的说唱艺人负鼓携琴,自发汇聚到河南宝丰,他们在麦田地里搭台献艺,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赶会。自元代以来,这项民间活动历时700年,无论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从未间断,成为汉民族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曲艺盛会,是世界罕见的文化奇观。一个平凡的村庄,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那些搭在麦田里的书场,怎么会成为中国民间曲艺的圣地?
第二集 刀锋上的精灵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每年的二月初八,怒江两岸大山中的傈僳族人都会用上刀山下火海的危险方式,纪念本民族的重要节日--刀杆节。傈僳族人认为只要拥有神灵的眷护和自身无畏的勇气,就可以做到常人不能做的事情。本片将为您真实再现两个十几岁的少女第一次上刀山危险、紧张的场景。面对着20米的高梯,锋利的72把钢刀,她们能成功么?
第三集 老腔进京
在陕西的黄河岸边,流传着一种世代承袭的家族戏曲。依靠父子相传这种传承方式,老腔已经传唱了整整2000多年。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概,其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这一天,农民戏班子来到北京首都,要在全国一流的音乐厅举办音乐会,戏班子为此开始了紧张的排练。《老腔进京》为您讲述一个有关激情和执著的故事!
第四集 千年慢轮
在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制陶技艺--慢轮制陶。它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四千年的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今天的傣族村寨里,还有一位老妈妈是寨子里唯一的制陶传人,面对所有人都使用“快轮”的趋势,她将何去何从?
第五集 川江绝响
长江上游大部分位于四川境内,因此被称为川江。由重庆开始,川江即将进入最为险峻的峡谷地带,重庆也因此成为川江上最大的水陆码头。今天,三峡工程的兴建,林立的高楼,闪烁的霓虹,渐渐掩去了这座城市往昔的影子。环境的改变和生产方式的变迁使得古老的川江文化渐渐远去,作为川江文化标记的川江号子,也因为船夫们的年华老去,面即将成为人们的记忆。
第六集 正骨奇术
这是一种神奇的古老医术,火眼金睛,看破人体的奥秘,妙手人心,创造生命的奇迹。2000年来中医正骨历史在中华大地神秘流传。二十世纪,源自民间的洛阳正骨术成为影响最大的一个正骨学派。为了延续中医正骨历史,一代正骨宗师因骨折而殒,十余位正骨高手成为了X光的牺牲品。
第七集 穿在身上的鱼皮
白山黑水之间,聚居着一个只有四千人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特殊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具备了独特的技能。他们做衣服的原料竟然是我们餐桌上的佳肴--鱼,于是他们便有了鱼皮部落的别称。鱼皮是如何变成衣服的?传说中的鱼皮部落今天是否依然存在?
第八集 深山神鼓
山谷传出悠长神秘的乐声,阿佤人正在进行一项古老的活动--祭拜神鼓。传说,人们只要敲响木鼓,就可以达成心愿。一位信奉木鼓通天神力的老者,计划组织制造一架新木鼓,与神灵对话,祈求驱凶避邪,保佑村寨平安。木鼓真的具有人所未知的神力吗?它真的能够保佑村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吗?
第九集 津门刀王
“刀舞动如风,刀落寂无声,提刀千斤立,舞刀鸿毛轻”。曹仕杰是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传人,他能够让80公斤的大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挥洒自如。令他苦恼的是今天这门武学绝技却处在失传的边缘,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十几岁的女儿。但是女儿要去学足球,大刀队的场地也面临拆迁,习武40年的重刀传人还能保住手中这把大刀吗?
第十集 白色的图腾
银饰以精美的制作工艺成为苗族人的象征,一件银衣就是一部写在苗族人身上的史书。然而贵州地处偏僻并且远离白银产地,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为什么要选择白银来包裹自己?两百年前,贵州雷山县兴盛一时的银匠村--控拜村人户户以打银为生。如今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银匠世家杨氏师徒,梦想留住百年不绝的叮当锤音和银铃声。师傅为苗银寻根正源,徒弟四处奔走招回银匠,银匠村还能活多久?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