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肖像
他们用镜头纪录中国变迁。
第一集 尔冬强
在过去30年里,他把大部分时光都用在了拍摄上海老房子,而在三十年之后却迥然不同。他坐直升飞机盘旋在上海的天空,航拍上海的最新建筑。“扑面而来的满目高楼和多姿多彩的世博场馆,让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产生了视觉上的强烈震撼。尔冬强用“景观爆炸”来形容他的感觉。
第二集 王玉文
王玉文常年奔波于工厂、矿山,工业摄影已经成了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不仅仅是用平实的摄影语言记录了辽宁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是透过镜头阐发了一个摄影人对社会历史与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王玉文的作品往往是抓住平实微小的瞬间,展现老工业基地阵痛或者崛起的大背景,既有历史价值,又体现了人文精神。
第三集 奚志农
虽然他是中国最知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但奚志农的名字,对读者来说多少有些陌生。美国《新闻周刊》曾以“中国正在萌芽的绿色革命”为题,报道他保护滇金丝猴的情况,称“这将成为中国人环保意识的分水岭”。
第四集 冯海
冯海,中国时装摄影界顶级摄影师。他是封面女郎的幕后推手,几乎拍摄过国内所有的当红明星和国际名模,他总能捕捉到明星身上独有的气质,作品完全打破传统意义的审美模式。长久以来冯海都在用“凝视”的姿态关注中国的古典文化,并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许多影像所表达的东西只存在于肤浅的表象,甚至被符号化、异化,缺失本质。也许是有着这样的思考,冯海才能展现出独特的时尚视角。
第五集 朱宪民
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拍摄“黄河人”,在他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几千年农耕文明在现代化之前最后的余韵--那些各种各样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和集贸交易。这是一个完整的图景,是与一个古老的河流相伴的人类历史景象。朱宪民给自己的作品系列命名为《黄河人》,并不单纯出于考虑到自己拍摄活动的区域性,而是他想将内心中久存的民族文化认同情感进行摄影的表达。
第六集 阿音
阿音的镜头,对准了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17世纪中叶以来,那里的蒙古人生生不息地逐水草而居,在山峦、原野、河畔与牛马驼羊朝夕相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这种生活方式却逐渐被改变。阿音,是第一个详细纪录中国蒙古游牧文化的摄影师,也成为其最后一位记录者。
第七集 王福春
王福春,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得主。因为中国人对火车的一种情愫,王福春所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打开了反映中国社会的一扇窗口。火车旅途的漫长,使得生活的种种细节都在这一段时空中被重新演绎。王福春数年如一日坚持拍摄这一个专题,完整有序地纪录了滚滚钢轨上流动的社会人群。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