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究”传奇
第一集 忆往昔
本集从64岁的银究董中豪的故事展开,讲述云南白族村落新华村银质工艺打造的悠远历史,以及以银匠为生的“银究”们漂泊而充满传奇的人生。很多年代以来,新华村的手艺人为了养家糊口,只好背井离乡,依靠传承下来的手艺在他乡的街头巷尾以打制、加工铜银制品为生。当地人把这样的银究生活称为“走夷方”。在董中豪的记忆中,走夷方是他家几代人一生的宿命。然而,为了生存,小锤依然在一代代银究手中传递。董中豪本以为自己也和先辈一样,这辈子就以做银究为生了。而1982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从艺轨迹。随着社会步履的节奏越来越快。新华村的后生们,面对外面的世界,银究逐渐懂得了捕捉信息、开发市场,他们即将改变延续了千年的经营方式。
第二集 走四方
本集以云南新华村中被授予了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的母炳林的故事展开,通过几个奔走到四方的昔日银究的经历展现他们在时代变革中跌宕人生和云南新华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山之外,时代变革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厚,而新华村的生活,却依然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习俗。年轻的母炳林模糊地意识到,必须改变以往银究们走村串寨的传统经营方式,以定点制作取代以往的走村串寨。他选择四川稻城扎根,并在那里和藏族老师傅学习祖传鎏金技艺,并结合白族特色创制了一系列的精妙手工艺品。而另一些银究们则沿着昔日茶马古道的路程一直到达青藏高原之巅,在拉萨展开了不一样的银究人生。走四方的路程在继续,却和先辈们的人生有了迥然的不同。
第三集 回家路
本集以民间手工艺大师寸发标的故事为主线,展现新华村的昔日银究们如何踏上归家的路程回家乡创业的故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寸发标和很多新华村银究一样,选择了蒙着神秘面纱的圣地拉萨,希望到那里闯出些名堂。寸发标结合自己的传统技艺,以布达拉宫为主题创作了精美绝伦的铜银浮雕工艺品,并为西藏的寺庙塑过高达七八米的八大菩萨铜佛像。逐渐炉火纯青的手艺为寸发标带来了荣誉和名声。然而,人在异乡,一份来自千里之外家乡的牵挂却始终是寸发标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这时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云南新华村银究在西藏扎根,他们成为西藏制作金属工艺品的主流队伍。很多来到西藏拉萨的游人,都要买回几件精致的手工艺品作为礼品或收藏,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这些云南白族的工匠们制作而成。一个云南来的记者偶然知道自己所买的工艺品都是由家乡的匠人打造,于是找到寸发标。几句简单而意味深长的话拨动了寸发标的心弦,寸发标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然而,当时的新华村中,只有几户手工艺匠人开办了家庭作坊。他们仍然以传统的方式经营,还没有自己研发产品再开拓市场的先例。寸发标能否不辜负村里人的期待,开拓出一条新的银究之路?
第四集 盛世缘
新华村的旅游开发让曾经在外走村串寨的银究们开始了与延续了世代的银究生活全然不同的人生轨迹。银器手工艺的制作却始终是新华村发展的根基。寸发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证书。名声逐渐大了,寸发标心中的责任感也越来越重。同时,民间手工艺制作如何抵御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也是寸发标的儿子和女婿困惑的重点。要应对市场竞争就需要规模化生产,然而这样又和传统工艺精髄背道而驰。然而,他们还是坚持用小锤一下下敲制出精美的工艺品。而母炳林思索的也是民间手工艺传承的问题。他想到了与高等院校的结合。今天,走进新华村,可以看到很多年轻学子,专程来到新华村中手工艺大师的作坊,学习精湛的手工艺制作。延续在新华村世世代代的人们心中的小锤敲出的韵律,正延续着新的故事。
评论已关闭